當前位置:首頁 > 成功案例
導讀目錄1. 有機光伏的研究進程與挑戰2. 研究動機解析3. 研究手法與表征設備的運用4. 有機光伏的強力生力軍_DP3:L8-BO 有機光伏的研究進程與挑戰近年來,有機光伏(OPV)因其低毒性、輕質、柔性和大面積加工能力而備受關注,該技術取得了顯著進步,特別是在效率、穩定性和成本方面,為單結器件帶來了積極變化。然而,有機光伏OPV材料在實際應用中仍面臨挑戰,尤其是溶液可加工性問題。武漢大學閔杰團隊于 最新一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中介紹了一種新型高效
華中科技大學王鳴魁團隊于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第30期發表了一項創新的方法,通過使用具有推拉電子結構配置的π共軛分子來調節埋藏界面,從而提高三陽離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Voc)。研究人員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中使用了氧化錫納米晶作為電子傳輸層,并發現新型化學材料能夠顯著降低界面能障并鈍化埋藏界面的缺陷。這種方法將Cs0.05(FA 0.85 MA0.15)0.95Pb(I 0.85 Br 0.15)3(帶隙約為1.60 eV)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開路電壓提高到1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因其輕質、可溶液印刷和低成本等優勢而受到廣泛關注。實驗室規模的PSCs的光電性能得到了顯著提升,這使得研究范圍擴展到了商業化潛力的熱門探索領域。實現鈣鈦礦太陽能模組的全印刷製備對於規模化路徑而言已經迫在眉睫。然而,有機傳輸層的印刷工藝和成膜特性,尤其是Spiro-OMeTAD,一直被忽視。由於墨水流變學與印刷過程不匹配以及LiTFSI-tBP添加劑的不穩定性,印刷的Spiro-OMeTAD面臨著非均勻性和孔洞問題。南昌大學陳義旺團隊于2024年Energy & Env
混合鹵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尤其是鈣鈦礦/晶硅疊層太陽能電池 (PSTs),展現出巨大的潛力,但其長期穩定性,尤其是寬帶隙 (WBG) 鈣鈦礦吸收體的穩定性,仍然是一個挑戰。WBG 吸收體薄膜的晶體質量差和多晶取向導致離子遷移和相分離,從而降低器件壽命。 來自北京理工大學的陳棋團隊于Science 2024年8月1日第6708期中發表研究中,著重于成核工程,通過促進 3C 相成核并控制前體組成,以獲得具有優異晶體質量和紋理的 WBG 吸收體。這種方法有效減少了非輻射復合,增強了對熱降解、離子遷移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因其高轉換效率而備受關注,但長期穩定性問題一直制約著其商業化應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納米科學研究所郭萬林團隊于Science 七月號發表 利用氣相氟化物處理實現的規模化穩定方法,成功制備了效率為18.1%的大面積(228平方厘米)鈣鈦礦太陽能模塊,加速老化測試顯示其T80壽命(效率保持80%的時間)高達 43,000 ± 9000小時,相當于近6年的連續運行時間。這種方法通過在鈣鈦礦表面形成均勻的氟化物鈍化層,有效抑制了缺陷形成和離子擴散,顯著提高了模塊的穩定性和性能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因其出色的光電轉換效率、低廉的生產成本以及簡便的制造工藝,近年來成為光伏技術研究的熱門方向。鈣鈦礦材料具有優異的光吸收特性和可調節的能帶結構,使其在光伏領域展示出巨大潛力。傳統的PSC多采用金屬電極(如金、銀等),雖然這些金屬電極能夠提供良好的導電性,但其高昂的成本和復雜的制備工藝限制了大規模應用。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并提升器件的柔性可加工性,研究人員逐漸將目光轉向碳材料電極。碳電極不僅價格低廉、資源豐富,而且在高溫和濕度等惡劣環境下表現出更好的穩定性。此外,碳材料的多樣